作為自由流通的商品,價格戰或曰價格競爭實屬正常,但隨著一波波價格戰的浪潮,倒下的不僅是諸多的企業,也給行業發展敲響了警鐘。
還有空間
通過多年與機床行業打交道,也會認為,降價對用戶而言就是福音啊,而且企業能夠降價,說明還有水分,擠擠更健康。
況且,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,一家優秀的有競爭力的企業是無懼這種競爭手段的。而家電行業正是經歷了慘烈的價格洗禮,優秀的企業才能脫穎而出,在國內外市場擁有了自身的話語權。
但作為裝備業的工作母機,機床行業有著自身的行業特性:首先它是典型的“加工—裝配”型離散制造行業;其次產品結構與制造工藝比較復雜,制造過程所需機器設備和工裝夾具種類繁多;還有生產技術類型種類繁多,既有訂單型生產、庫存型生產,也有訂單裝配型生產和訂單設計生產,不過目前多數機床加工企業以訂單型生產為主;還有很明顯的一點是機床主要由電器和機械兩大部分組成,電器部分主要是外購;機械部分的零部件由外協、自制和外購三種模式所得;車間一般分為機加工大件車間、機加工小件車間和裝配車間。
因此,作為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產品,機床自是與大批量生產銷售的家電沒有可比性,而由于制造復雜的,對產品精度要求嚴格,其使用也不與一般的日常用品相提并論。
可是由于從2000年以后到2011年左右,近乎10年的高速蓬勃發展,加之政府提出要振興裝備制造業,讓更多的資金關注到了機床業。一時間,資金大鱷大手筆介入,小規模的工廠作坊更是數不勝數,作為行業協會,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的人曾對記者表示,經常聽聞有新企業成立,數據每月都在變更。
市場的蓬勃發展,孕育了眾多新的生力軍。然而每次寒流的來襲,市場的階段性萎縮或低迷,不足以支撐日益擴大的產能,價格競爭就自然發生。
比如最近的從2011年下半年以來的市場,由于持續低迷,行業企業普遍產值下滑20%左右。
相關數據顯示,2012年,伴隨著機床產品市場需求的明顯下降,重點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同比下降15.6%。其中金切機床行業產值同比下降17.9%,實現利潤57.3億元,同比下降30.4%。數控系統和滾動部件兩個小行業下滑最嚴重,分別下滑38.4%和34.2%,另外機床附件下滑也達到22.8%。
2013年,情況也沒有出現大的好轉,業界盼望的反彈并沒有企穩。在庫存積壓,市場沒有明朗的前提下,價格無疑是最有效的促銷手法。